大家好,歡迎來到鐵人賽的第二天!
準備好了嗎?讓我們開始吧!
在深入 MCP 之前,讓我們先想像一個常見的開發情境。
假設你正在打造一個智慧客服系統,你需要串接多個不同廠商的 AI 模型和資料服務:
在這個過程中,你會遇到什麼問題?
沒錯,就是每家服務的 API (應用程式介面) 規格都長得不一樣。
你會發現,你需要為 OpenAI 寫一套程式碼來處理它的請求與回應格式;為 Google 寫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程式碼;公司內部的 API 又是另一種風格... 每個整合點都需要撰寫不同的接口
這就像是 AI 服務領域的「巴別塔困境」:大家都在說不同的語言,讓簡單的溝通變得極其複雜且脆弱。 只要其中一家廠商稍微修改了 API 格式,你的程式碼就可能跟著崩潰。
為了解決上述的混亂狀況,模型情境協議 (Model Context Protocol, MCP) 應運而生。
根據官方網站的定義,MCP 是一個為 AI 模型互操作性 (interoperability) 設計的開放協議。
簡單來說,MCP 就是一套標準化的「溝通語言」和「數據格式」。
無論你是在跟 OpenAI、Google 還是自家模型溝通,你都使用完全相同的結構來發送請求和接收回應。MCP 就像是 AI 服務界的「USB-C」,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接口,讓你不再需要為不同的設備準備不同的轉接頭。
它的核心理念非常簡單,但卻極其強大:將「情境 (Context)」與「模型 (Model)」本身分離。
MCP 為這兩者定義了標準的欄位和結構,讓每一次的溝通都變得清晰、一致且可預測。
了解了 MCP 是什麼之後,我們來總結一下,它到底能帶來哪些不可或缺的好處。
這是 MCP 最核心的價值。因為所有服務都說著同一種語言,你可以像玩樂高積木一樣,輕鬆地將多個模型串連起來(這被稱為 "Model Chaining")。模型 A 的標準化輸出,可以直接作為模型 B 的標準化輸入,中間幾乎不需要寫任何「膠水程式碼 (glue code)」。
假設你目前使用的 OpenAI 模型因為價格或政策原因不再適合。在傳統架構下,你需要重寫大量與 OpenAI API 相關的程式碼。但在 MCP 的世界裡,你可能只需要修改一個設定檔,將請求的目標從 openai-model
切換到 anthropic-model
,核心的業務邏輯完全不需要變動,因為它們都遵循 MCP 協議。
開發者不再需要花時間去閱讀、學習和適應五花八門的 API 文件。他們只需要學習 MCP 這一套協議,就可以與生態系中所有支援 MCP 的服務進行互動,從而更專注於打造真正有價值的業務功能。
當所有系統間的通訊都遵循同一標準時,日誌記錄、監控、除錯和權限控制都會變得異常簡單。因為你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哪些資訊,系統的整體健康狀況一目了然,新增或替換服務也變得輕而易舉。
今天,我們理解了在沒有 MCP 的世界裡,開發者面臨的整合困境,並認識到 MCP 作為一套「AI 通用語言」所帶來的巨大價值。
它不僅僅是一個新的 API 規範,更是一種解決 AI 服務碎片化問題的架構思維。它透過標準化,為我們鋪平了一條通往更靈活、更高效、更易於維護的智慧應用開發之路。
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「是什麼」和「為什麼」,明天,我們將更進一步,深入 MCP 的內部,親眼看看它的核心協議結構與訊息格式究竟長什麼樣子!
敬請期待!